原文鏈接://jsjjb.xhby.net/html/2015-03/13/content_1217988.htm
2015全國兩會·連線
“新醫改勢在必行,改革過程中只有摸清‘脈門’,效果才不會‘打折扣’。”這次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康緣集團董事長肖偉的提案重點關注的是新醫改環境下醫藥行業如何適應“新常態”。
“三醫聯動”改革須“把準脈”
改革醫療體制,完善醫保制度,改革藥品流通秩序,建立統一的國家藥物政策體系,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已經成為全面深化醫改的重中之重。在肖偉看來,“三醫聯動”改革中三者的關鍵點各有不同。
肖偉認為,醫療改革的關鍵是打破壟斷,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可以降低醫院準入限制,將審批制改為備案制,”他認為,這有利于打破民營資本進入醫院的壁壘,打破公立醫院的壟斷地位。而醫保改革則應側重于創新醫保費用支付管理規范。
作為醫藥企業負責人,對于醫藥改革,肖偉更有切身體會和發言權,“藥價是很重要的一環,這就要求藥品省級集中招標采購制度必須規范,我覺得可以搭建全國醫藥交易平臺,讓‘市場’這只手來合理調控藥價。當然,并不是所有藥品都是由市場決定價格,對競爭充分的藥品實施全國統一平臺的網上采購,而對專利藥、創新中藥獨家品種,則可以采取建立專門機構、專家多方談判機制進行遴選和采購。”肖偉說。
藥品“砍價”得先過質量關
質量和價格歷來是藥品招標最核心的焦點。肖偉認為,藥品是關系民眾用藥安全的特殊商品,在遵循商品市場競爭一般規律下,應充分考慮其特有的安全屬性。“一味追求低價,過分通過行政手段打壓藥價,最終將損害優秀企業和優秀產品。”為此,他建議,對于臨床用量大、多家企業生產的基本藥物和非專利藥品,在省級藥品采購“雙信封”公開招標采購時,應徹底摒棄“唯低價是取”的傾向,真正體現質量優先、價格合理原則。
今年2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肖偉認為,該指導意見借鑒了國際藥品采購的通行做法,堅持以省(區、市)為單位的網上藥品集中采購方向,明確了建立公開透明、多方參與的價格談判機制。但一些高風險藥品,如粉針劑、注射劑、生物制品等,受藥品監管部門重點監管,其注冊審批、質量管控成本比其他藥品相對較高。對此他表示,在省級藥品招標采購“雙信封”評審中,應對質量風險和供應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加大經濟技術標的比重,以減少企業之間惡性競爭,杜絕那些背離質量第一基本原則的盲目砍價。
中醫藥在醫改中如何“找平衡”
在醫改中,醫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醫保體系以及由此引發的藥價改革問題不斷升溫,全民醫保快速推進也在挑戰著現有的管理機制和體制。
新醫改政策當中有一條是:在醫療保險方面采取“按病種付費、按醫療支付能力付費、第三方付費”及按醫療價值制定基準價等措施。肖偉表示,在具體制定和實施中,應考慮到這些措施對中醫藥事業有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按病種付費”將導致使用中藥無法報銷;藥品基準價管理對創新藥物的政策支持不充分;臨床路徑管理中藥用藥比例偏低,影響了中醫藥在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中的作用發揮。“這可能使中藥面臨邊緣化的危局!”
對此,肖偉建議,政府主管部門應出臺統一的中、西醫病-證對照表,便于按“病種”支付的實行,或采取中、西藥按一定比例報銷的方法,給中藥以用武之地;在“基準價”制定和保險支付上對創新藥物給予一定期限的價格優惠待遇,以鼓勵創新藥物研發的積極性;同時,在今后的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臨床路徑制定中,要關注積極開展上市后臨床再評價研究并能提供安全性和有效性循證證據的創新中藥品種,以便于動態、及時地推廣應用最新的研究成果。 江蘇經濟報記者 金 睿